第二銀河T1輕騎兵竟能單挑五船?導彈彈幕+護盾回充雙重暴擊!詳細內容跟著小編一起往下了解全部吧
艦船信息
艦型
驅逐艦
級別
輕騎兵級
基礎武器導彈艦船定位
重裝、攔截
基礎運算力
274
基礎能量
1191
基礎配置
定向波動能源抽取器
戰術組件
擊毀敵艦時,每秒將額外回復19護盾,航速提升15%,持續35秒;該效果每10秒只能觸發一次
蜂巢式集束導彈發射架
超級裝置
對12km范圍內的最大5個隨機敵對目標發射共12發導彈,每發導彈造成122點傷害。
驅逐級艦防炮
默認武器
持續攻擊9km內的選定目標,每秒造成32點傷害。
驅逐標準護盾回充器
修理器
使本艦每秒恢復23護盾值,持續30秒。
驅逐標準離子推進器
推進器
艦船速度提升100%,持續30秒。
初始屬性電能抗性
10%
護盾量
3703
動能抗性
50%
船艙容積
375
熱能抗性
30%
體積系數
190
護甲值
3472
躍遷穩定
1
最大裝載組件數
3
初始航速
606
駕駛員所需駕照 : 新歐羅巴聯邦T1驅逐艦駕照
導彈的傷害提升
3%
導彈的追蹤速度提升
10.0%
自身盾抗強化裝置的能量消耗降低
3.0%
單體躍遷干擾裝置的冷卻時間減少
10.0%
單體躍遷干擾裝置的能量消耗降低
55.0%
單體躍遷干擾裝置的射程提升
30.0%
輕騎兵級驅逐艦外裝甲強大,護盾回能充分,在火力表現上遠程輸出優勢明顯,在攔截任務中表現杰出。
“輕騎兵”這一名稱可以一直追溯到遙遠的第二次銀河戰爭(約B.G.990年–B.G.970年),據說它是斯巴達人為發起推翻第一泰坦帝國的第二次銀河戰爭研發出來的,是該時期大批量生產的遠程火力輸出艦之一。史料記載艦船以其出色的結構設計和穩定的發揮而著稱(如今這也是新歐艦船的的普遍特征),在當時有著遠超同時代艦船的火力水平。由于這一型號的空前成功,輕騎兵在第一次大議會(約B.G.960年-B.G.400年)和大建設時代(約B.G.400年-B.G.20年)并未被淘汰,而是不斷改進迭代,可惜的是,第二泰坦帝國的建立造成了斯巴達文化的斷層期,所以最初的設計原型已在漫長的歷史中無可追尋,現在的輕騎兵級驅逐艦只沿用了這一稱號而已。
第四次銀河戰爭前期,輕騎兵級驅逐艦被研發出來,此時該艦型裝配了定向波動能源抽取器,能在擊毀敵艦時捕獲溢散的正子,并通過能源平衡裝置恢復護盾和提升航速。蜂巢式集束導彈發射架的設計增強了火力水平,是斯巴達反抗組織最重要的重裝艦船之一。
在第四次銀河戰爭最白熱化的階段,輕騎兵級驅逐艦被交付給聯邦海軍、輸出給銀河各國和其他反抗組織,因其火力輸出能力和杰出的生存能力而大受歡迎。
戰后,該艦型被進一步改裝,提升了電容和計算力以適應現代戰爭。極高的續航能力能配合良好的機動性,能讓輕騎兵級驅逐艦能穿越炮火四射的戰場完成攔截任務。